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版權所有,請勿使用

1954年,當好萊塢還在用木偶模型和鏡面繪畫完成電影的特效工作的時候,日本人已經用特攝技術走在了電影工業的技術前沿,令美國人側目不已。

相比于早期好萊塢用模型製作的第一部《金剛》電影,特攝版《特斯拉》要優雅的多:真人穿上怪獸服裝拍成的「大型cosplay」相比于提線木偶還是要真實的多。搭建微縮場景也確實比實景拍攝便宜。而對微縮場景的精細度把控,這顆星球上似乎也只有日本人能夠細緻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了。

實際上,直到1977年版的《星球大戰》,盧卡斯所能用到的特效也沒有超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喬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的技術水準。製作模型搭建實景和鏡面組合成像,是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所有科幻片的標配。對了,那是在1902年。

 

而後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G技術的應用可算是水漲船高

當初那個為了滿足盧卡斯想象而誕生的工業光魔,以及讓喬布斯打翻身仗的皮克斯,如今已經算亭亭如蓋。從《少年派》裡栩栩如生的老虎到最近大熱的動畫短片《鷸》中每一顆閃閃發光的沙粒,都在宣誓着CG技術的領地。

而特攝,則龜縮在低幼動畫片裡繼續打小小怪獸。像《恐龍特急克塞號》和《卡布達》這樣的童年經典固然讓人印象深刻,但論討好眼球,《變形金剛》真人版這樣的蘿蔔片和漫威裡一眾魔鬼鬼怪才是時代先鋒,先進個人。

市場如此,東寶公司哪怕在2004年之前用特攝拍了18部《哥斯拉》,也不能免俗的讓傳奇影業拍了兩部基於CG的同名電影,以此來挽回哥斯拉在怪獸界的尊嚴。

 

技術對於電影工業的革新還在繼續

為了追求人類極限的真實感和臨場感,3D和IMAX巨幕開始布局。不過事情發展的並不順利,在《阿凡達》圓了卡梅隆在1997年喊出的「我是世界之王」的人生贏家大夢的時候,2D轉3D、2K屏冒充IMAX種種亂像終於讓觀眾忍無可忍。在《諜影重重5》上映的時候,民意逼着主創為自己的不誠實向觀眾道歉。

即便是誠實如李安一樣兢兢業業的使用新技術,120fps,4k分辨率,讓演員帶妝上鏡都覺得奢侈,卻也遭遇了導演職業生涯的滑鐵盧。《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北美票房慘敗,媒體一片差評。即便是傻多速的中國市場,也敵不過爆米花電影《奇異博士》。

我們讚賞李安導演對於技術進步所做的貢獻,卻不能否認由於新技術帶來的感官不適與審美逾距,讓人無所適從,最後只能取數演員臉上的雀斑。

 

技術的邊界當然不止於此

2016年作為虛擬現實元年,圍繞技術布局的硬件軟件和文化產品蓬勃而出。樂視股東張藝謀和技術狂人徐克徐老怪曾不止一次宣稱會製作VR電影。HTC索尼這些娛樂大廠也先後發布了家用VR設備。

年關將至,VR不再熱鬧,倒是英偉達的帕斯卡顯卡賣了不少,還直接把網吧標配七彩虹這樣設備製造商送到了出貨量世界第一的位置。算盤一打,不過是又一個舊金山與賣水人的故事。讓垂死的PC業煥發了第二春,也算是功德一件。

不過可惜的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VR電影卻不是來自大導演的嘴巴裡,而是知名色情遊戲廠商illusion發布在戰斧平台上的《VR女友》的遊戲視頻。至於它有多流行,去看看這款遊戲下載量就知道了。

推波助瀾的還不止在VR領域。向來不隨大流的微軟也適時推出了自己的增強現實AR設備。我們無意去探討哪種技術更優秀,背後邏輯更清晰。產品最終是要給人用的,而不是打印一堆說明書。目前這款設備最大的用處是在自家卧室玩《我的世界》。

不過具有商用血統的微軟並不止於此。最近有消息稱,Hollens也可以用來做輔助設計,xx品牌的摩托車就是用這款設備參與開發的。想必它進入電影工業的時間不會等太久,畢竟那副3D眼鏡也可以算是超低配增強現實設備了。

當然,唾手可得的技術產品遠遠稱不上經驗,真正能讓人類顱內高潮的技術想象只有兩種,寫在書裡的技術和寫在BP裡的產品。對了,就是估值40億美金產品卻只有兩段demo的Magic Leap。它的出現讓甚囂塵上的VR\AR瞬間暗淡——MR,一種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相結合的混合技術。

它的核心技術與CG特效相對應,CV,即計算機視覺。這項技術與影視工業血緣相近,或是未來迪斯尼的頭號敵人也未可知。就那段著名的操場上鯨魚出海的鏡頭來說,還曾經鬧出CV成像被行業人士鑒定為CG合成的鬧劇。不過後來創始人出面解圍才塵埃落定。有關這家公司這個技術的詳細解釋請參看《了解 Magic Leap 的技術背景,就不難為它洗白》。

不過在文中,作者也提到「目前 Magic Leap 的核心技術微軟幾乎都有」。只能說現階段VR/AR都還處在「大哥大」時代,MR自然噱頭大於應用。不過噱頭足了,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就會給錢,給很多錢。阿里的野望,要徹底顛覆人們的購物體驗,「在家中去逛香榭麗舍」(阿里公關稿言)。但其實阿里卻沒在想,當樂視股東宣稱要拍VR版大電影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說自己可以拍更高大上的MR版《擺渡人》呢?畢竟CG技術和CG才是近親。

說回到電影。如果MR有一天進入到你的生活,你可能擁有一個《心理測量者》主角一樣的衣櫥,在客廳和擎天柱爭戰賽博坦,晚上摟着哥斯拉睡覺,聽他講講過去霸佔東京灣的日子.

打住,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你是願意摟着斯嘉麗約翰遜呢還是哥斯拉?答案顯而易見。那哥斯拉該怎麼辦呢?

 

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我們似乎卻忘了一件最核心的事情

電影終究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有它的展示邊界的。音樂不能靠樂譜來展示其美妙,繪畫不能靠文字闡述其深意。早期默片電影明星,在有聲電影誕生後,很多便籍籍無名。而有了CG真人技術之後,特別是當你不小心看了《爵跡》之後,你就會立刻明白很多明星的演技基本上已經被真人CG技術淘汰了,而《指環王》的咕嚕,那一聲「it's my precious!」才是真人CG時代經典中的經典。

說到這裡,也許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諾蘭在拍《星際穿越》裡使用了和當年庫布里克拍攝《2001太空漫遊》裡一樣的70mm膠片攝影機,也明白為什麼昆汀塔倫蒂諾和馬丁西科塞斯等一眾導演要求柯達保留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了。那是因為膠片所能提供的寬容度和獨特的發色以及化學工作原理所生成的質感,是任何數碼相機替代不了的。

再舉個反例,當年3D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著名導演北野武曾經痛罵說「3D就是用來拍AV的,我的電影不需要他。」我想北野武也並是說不喜歡新技術,而是不喜歡一有了新技術就可以放鬆對電影本身的故事和視聽語言的要求了。

時過境遷,《座頭市》還是那樣經典,而如今成千上萬部所謂3D電影,又有幾部拿得出手呢?

MR的尷尬就在於此。傳統電影的視聽語言與講故事的邏輯並不完全適用於MR。而基於這種新技術的敘事邏輯與語言系統也沒有建立起來,確實是除了360度看虛擬女朋友脫褲子也沒別的用處。不過未來總是美好的,新的技術總會有新的經典作品出現。誠如姜文曾經對一個年輕演員說過:「你的目標不是要超過我,你要另起山頭。」MR的山頭會是另一個版本的《哥斯拉》嗎?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電影有很多種拍法,在技術還指向不明的時候,在故事上在敘事技巧上在思想深度上,可挖掘的東西實在太多。

這件事東寶公司終於想明白了。2016版《哥斯拉》,他們請來最日本的導演庵野秀明,用最日本特攝技術拍攝。自8月以來,票房口碑雙豐收。連小清新意味濃厚的豆瓣網友都給出了7分的高分,要知道最經典的1954年版也不過7.1分。

一位網友這樣評論這部電影:「年度日影最佳。庵野秀明再次走在了時代前面。災難、核輻射、脆弱的首都圈、日本內閣、國際政治等一系列元素融合的背景,不是電影,正是當下日本現狀。反思性和勇氣遠超當下同樣反映311或反核題材作品。不是特效片就不用衝著特技來看了,根本就是一部主張立場的政治片。」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部哥斯拉的意義在於,它拋開了傳統怪獸電影或超級英雄電影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在面對超自然事件的時候,不靠漫威的妖魔鬼怪,不靠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式政治正確,只是決策與系統化應對,政府專家民眾,再無其他怪力亂神。可以說,新版哥斯拉創造了一個新的怪獸類型片種類。而我個人認為,僅對電影工業而言,價值創新類型創新比單純依靠技術做噱頭的所謂創新更讓人感動。沒錯,我用了一個表意不明的感性詞彙。

畢竟,對於我們這個物種而言,雖然技術日新月異,但人類的情感這幾萬年來卻近乎原地踏步,總結起來也就那三句話吧: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

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

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

 

嗯,愛與和平,誠如所言。

 

邢書博,2016年12月,于管庄


 從哥斯拉談起,為什麼純技術流電影觀眾不怎麼愛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