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樂溪  李靜  編輯:吳立湘

最近韓粉們大概很糾結。

昨天下午,優酷通過官博發出通知:原定將於8月6日舉辦的「《任意依戀》粉絲見面會,「因不可抗力原因將延期,給各位網友帶來的不便,深感抱歉!」

不僅見金宇彬、裴秀智的計劃泡湯,EXO上海演唱會被傳取消,電影《謊言西西里》傳出主演李准基沒拿到簽證無法來華宣傳的消息,甚至被騰訊獨家買下播出權的爆款韓劇《W兩個世界》也有可能面臨審查不過的危險,讓急等着舔屏李鍾碩的觀眾感覺身體被掏空。

以上一系列和韓星有關的連鎖反應,均出自8月以來一條令人聳動的傳言:國家廣電總局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封殺韓國明星在中國國內的演藝活動,包括綜藝節目、影視劇等娛樂作品,禁止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廣告等表演形式出現在電視上,但是已經審核過的不在範圍內,這項決議將會在8月生效。

「這件事很明顯是由『薩德』反導彈系統引發的,」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娛樂資本論,「中國在商務上做了反傾銷的舉措,等於已經有了經濟製裁,而在文化方面廣電這次的舉措應該是一段時間的窗口指導。長期來看,我覺得這件事可能是階段性的吧。」

而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陳少峰則認為此事影響深遠:「如果韓國決定部署薩德的話,可能對中韓會是兩敗俱傷,對韓國的影響更嚴重些。韓國文化產業出口的比例佔到70%左右,而這其中出口中國的估計有將近一半。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對韓國的文化貿易由於政策優惠逆差是比較大的,這本來是着眼于中韓友好關係的一種讓步,但現在如果對方不友好,那我們也沒必要維持這樣的格局。」

更糾結的其實是中國企業,據娛樂資本論調查發現,這三天的傳言,讓CJ、SM、JYP、YG這四大公司總市值下降了3615億韓元(21.5億人民幣)。同時娛樂資本論也通過整理發現,華誼、華策、阿里、騰訊等國內娛樂巨頭早在這些韓國娛樂集團步下棋局,這些動則數千萬美元的投資會受多大影響,則成為他們頭頂懸而未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於倚重文化產業出口的韓國來說,這是否會成為繼當年97亞洲危機之後,這種重度外向型經濟國家的下一個「經濟危機」?

 

韓方:大跌的是韓國企業,中國企業卻躺槍

先來看看韓國這邊。中國「限韓令」還未見到明文規定,韓國方面已經風聲鶴唳。據娛樂資本論調查從傳言開始的近三天的韓國股市,JYP跌了5.4%,市值縮水97億,SM跌了4.8%,市值縮水314億,CJ E&M跌了8.99%,市值縮水2444億,YG跌了11.98%,市值縮水760億……

加起來,一共3615億韓元,換算成人民幣,則是21.5億左右。

韓國經濟患了中國依賴症嗎?

可以肯定的是,文化產業是近年來韓國主要的經濟增長點,而中國既是韓國的頭號貿易夥伴,也是韓國娛樂產業的重要「金主」。曾有媒體聲稱,韓國下一個目標是到2017年文化出口值要突破200億美元。對於傳統工業已經走過高速增長期、文化產業佔到GDP15%的韓國而言,龐大的中國市場尤其文化娛樂市場,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機會。

據韓國媒體報道,從2010年到2015年期間,中國向韓國遊戲、網絡和演藝經紀等企業投入了約3萬億韓元(約1700億人民幣)的資金,SM、YG、CJ娛樂和JYP等韓國娛樂業巨頭,要麼背後有中國企業注資,要麼與其綁定了深度合作關係。

不難發現,中韓文化娛樂產業的分分合合一直在受政策左右。2014年7月,《中韓電影合作協議》規定中韓合拍片在中國可享受和國產片一樣的待遇,不受引進配額限制,並且享受高達43%的純票房分成。同時,中韓政府共同設立了規模達2000億韓元的國際合作基金,一圖推動中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這一政策是促進中韓由業務合作轉向資本合作的一個重要助推器,此後的兩年裡,無論中韓娛樂項目的合作,還是資本層面的聯姻都進入爆發式增長期,比如2015年華誼聯手韓國Showbox,計劃三年內拍超過6部中韓合拍片,今年上影節上CJ娛樂更是一口氣公布了與萬達、阿里影業等合作的12部中韓合拍電影項目;在暑期檔大片扎堆的情況下,《謊言西西里》、《賞金獵人》、《驚天大逆轉》以及《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等多部電影中,都出現韓星的身影。

而在文化輸出中國的過程中,韓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配合。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韓國電視劇製作一般為邊拍邊播,而為了符合廣電總局要求境外劇必須先審後播的規定,今年有多部韓劇比如《太陽的後裔》、《任意依戀》、《任師堂》等改為先拍後播,與中國目前的製作方式趨同。

《太陽的後裔》

不僅是影視作品,在電視台層面中韓也有不少合作,比如韓國MBC電視台與東方明珠新媒體簽署了高達121億韓元的影視內容使用許可協議,根據協議,iMBC將向中方提供電視劇《憤怒的媽媽》和2016-2018年在MBC播出的迷你劇和周末劇。而MBC和安徽衛視、湖南衛視也一直有深度的合作關係。SBS則依靠《奔跑吧兄弟》和浙江衛視產生了模式授權+製作合作的關係,還清了之前欠下的300億韓元的債務。

目前雖並未出台明文規定,但根據韓國媒體的爆料,「限韓令」的後果已在持續發酵:

1、藝人劉仁娜最近在中國結束了28集電視劇的拍攝,正在等待下月播出。該電視劇由韓國國內製作團隊參與,計劃在中國收視率排名第一的湖南衛視播出。但是,劉仁娜最近突然接到了湖南衛視的通知,「因內部方針,我們決定將韓國演員出現的部分全部剪輯掉」。

2、《秘密花園》的申宇哲導演原計劃下月開始拍攝12集的電視劇。他已與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絡播放平台「優酷」及韓國國內的S製作公司簽定了共同製作的合約,選角工作也已結束。但是,幾天前他突然接到優酷方面的通知,稱製作日程被無限延期。優酷負責人表示,「這種氛圍下就算製作出來也很難播出,所以決定延期」。

3、中國的北京電視台(BTV)與韓國SBS決定今後六年內推進交流項目,就2018年平昌奧運會等相關項目展開合作。雖然得到了中國宣傳部的內部許可,但中國方面從7日中旬開始態度突然變得消極。

 

中方:明星價格飆升,綜藝質量下降?

回過頭來再來看中國。這些年韓國娛樂人才的合作與引進,對於中國市場無疑也是利好。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愛奇藝單靠《太陽的後裔》一部劇就新增付費會員500萬,同時也帶來了 1.9億的進賬收入。

而如今在「限韓令」的威懾下,儘管傳言中"調控"政策針對的是未過審的影視綜藝節目,但已經高價買入韓劇的視頻網站,為中韓合拍劇定好檔期的電視台,以及謀划靠韓星大賺一筆的品牌商們無疑損失慘重,新晉國民老公宋仲基年初在中國的瘋狂吸金之旅,也許會隨着《任意依戀》見面會延期、《漂亮的她》撤換韓國演員等一系列舉措而成為絕唱。

那麼對於收購或參投韓國娛樂集團的中國企業又會怎樣呢?一位財經分析師向娛樂資本論表達了這樣的看法:「中國企業只是一些合作項目受損,影響有限。投的韓國企業是掛在長期股權投資下面,掛着就掛着吧,畢竟大陸企業的市場還在,換內容而已。但是對韓國企業而言,大陸的出路全沒了。」

「上市公司這邊應該沒啥業績影響,本來這些公司跟韓國的業務體量都很小,但是對於整個行業尤其影視製作公司來說是利空。」

在娛樂資本論此前的文章中,曾經討論過近年來國產影視作品喜愛啟用韓國青春偶像演員的原因,相比於國內炙手可熱的鮮肉明星,韓國明星在具備可觀的粉絲吸量之外,片酬也要合理得多。

在這位分析師看來,除去政治因素,「限韓令」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官方對於國內演藝經紀的保護主義:「國內文化傳媒市場還沒有很好地市場化,藝人片酬高得驚人。而對國外藝人的限制反過來推高國內藝人價格,也進一步增加了影視公司的成本。」

而對於娛樂產業的影響也是毋庸置疑。「拿綜藝來說,目前的限令是很多綜藝演出人員不能有韓方,是否未來會卡位到連製作人員也不能有韓方?對中國公司來講,他們希望借助的是韓國在娛樂領域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樣缺失,會導致節目質量也受到影響。

儘管「韓流」在中國有大批擁躉,但面對此次限令網友一邊倒支持廣電的態度,更是讓這些與韓國藝人深度綁定的中國公司有苦難言。不過畢竟「限韓」並非徹底封殺,也許目前保持低調,靜待政策鬆動再做下一步打算是上上之策。

雖然看不到「老公」們了,但這種調控真的完全不講道理嗎?

眾所周知,韓國之所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其當年在上世紀末遭遇金融危機有關。

在當年,韓國的股市暴跌了70%,韓國33家大型銀行中,破產了15家。之後,韓國確定「文化立國」的發展方針,將韓劇、電影等視為重要的文化軟實力,為此專門設立文化產業局、文化產業振興院等機構,統籌影視綜藝產品的製作輸出,並出台扶持政策為其鋪路,比如設立「電影輔助金」、對電視劇出口免稅、建立出口獎勵制度等。以《大長今》為例,該劇不僅紅遍東亞,還憑借政府補貼免費播放打入中東市場。

據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曾參與文化產業振興院工作的專家告訴娛樂資本論,「當年我們帶着韓劇跑中國和東南亞,完全是免費發行給電視台的,等到這些國家的人民喜歡韓劇了,我們第二年再收費。」而韓國電影出口額在隨後的6年時間裡也增長了近50倍。

2002年7月,文化觀光部決定為下屬的文化產業振興院、廣播影像振興院、電影振興委員會、遊戲產業開發院、國際廣播交流財團等5個部門組建「文化產業支援機構協議會」,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對原來分散組織的活動、項目進行協調、統籌管理。(小娛感慨一句,廣播、電影、遊戲等,這不就是中國人最喜歡說的IP聯動嘛)

而這種統一管理,也讓文化和其他行業的聯動效應更為強大,此前曾有數據統計,韓流文化產品出口每增加100美元,IT產品出口就增加395美元,服裝類增加35美元,加工食品類增加31美元。這也直接說明,韓劇「遠征」不僅直接獲得版權收益,還能輸出文化、提升產品形象,帶動更多產業發展。

對本國文化輸出非常開明的韓國,對其他國家的文化輸入卻非常保守。

據悉,當年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電影,實行「屏幕配額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至少上映146天的本土電影。政府還以大幅減稅等政策,鼓勵企業投資電影。有專家指出,目前韓國電影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導演群體人數眾多,更新換代很快,加上融資渠道的多樣化,很多中小型電影製作公司遍地而起。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韓劇的文化輸出以及本國的文化保護,都是精心策劃、「蓄謀已久」的產物。

同時,並不是只有中國在限制韓流。

據悉,因日韓的竹島領土爭端問題,K-POP藝人被日本的民放電視台和紅白「放逐」。2013年6月,KARA的一名成員客串出演了富士台的劇集《伽利略》,「僅出現了數秒,就收到了觀眾的多宗投訴和批判,反韓潮依舊高溫不下」。

像東方神起、SHINee、super junior、2PM和INFINITE等這些已經在日本正式出道、有不小知名度的韓團還算好,2012年以後出道的團體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曝光的場合、機會都非常有限,他們登場的節目,僅限於CS頻道、local局(地方台)。

當然,最近幾年,BIGBANG、EXO在日本又重回了火爆的情況。

說起對韓國藝人的調控,有業內人士就向小娛表示:「這是屬於外勞的範疇,你覺得中國的程序員可以隨意被美國IT公司雇傭嗎?不能啊,是不是也要有很複雜的工作簽證流程?是不是別國也會對我們的外來務工人員做出限制?」

鑒於中國在這方面既無專門的法律規定,也沒有類似於移民局的機構,因此這一塊仍存在爭議。

不過考慮到國際慣常的政治變化,像這種領國的抵制活動,素來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興許因為中國的崛起,日韓兩國搞不好能走到一起聯合反制也說不定呢?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限韓令」下的陰影:四大韓娛公司暴跌3615億韓元,中企為其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