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出自一篇2014年7月21日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長文,原標題為「當梅耶爾試圖效仿喬布斯時會發生什麼」,會發生什麼呢?

現在,我們都大概了解到了故事的結局,曾經信心滿滿,以求振興雅虎的梅耶爾到底還是只能將這艘行駛了20多個年頭的 「巨輪」以不到50億美金的低價出售,事與願違間,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在這篇寫於梅耶爾方執掌雅虎的第二年的文章當中,就有人抨擊稱:「雅虎不再是一個有價值的獨立實體。」它甚至可能成為四大科技巨頭(蘋果、Facebook、亞馬遜以及谷歌)眼中還算不錯的收購目標。簡直一語成讖。作者記錄了幾次重要事件和細節,再回顧,或許能發現更多?全文很長,虎嗅只將要點摘出,全文點擊這裡閱讀,新浪科技翻譯。

 

也是臨危受命,但為什麼是梅耶爾

在它的巔峰時期,雅虎的市值曾達到1280億美元,比股神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市值還要高出200億美元。

但高速的增長也掩蓋了一個愈發嚴重的問題。當雅虎正忙於擴大它業務範圍之時,新一代的創業公司都在專注於完善一款產品。很快,雅虎就在拍賣方面輸給了Ebay,在搜索方面輸給了谷歌,在分類廣告方面輸給了Craigslist。隨後Facebook又取代了雅虎,成為數百萬人的瀏覽器主頁。這些改變最終又反映到廣告收入上,雅虎的營收增長很快陷入停滯。

作為一個由廣告支撐的公司,雅虎只有兩種途徑提高收入。第一種途徑是獲取更多的用戶,以售賣更多的展示廣告位——前提是創造出(或者收購)新的產品、改進或整合舊的產品。第二是通過升級自己的內容來提高廣告價格。湯普森之後的「臨時」繼任者是羅斯-勒文索恩(Ross Levinsohn)。他眼中雅虎的最佳定位是成為一家「優質」內容的提供商。

然而,在矽谷最賺錢、最能讓你名聲大噪的事情,是做出足夠好的產品。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和內容業務相比,以技術為基礎的產品業務更容易做大。內容業務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這也體現了矽谷的一種文化偏見。從惠普開始,矽谷裡最優秀的公司都是依靠強大的技術實力起家的。科技公司的高管們深知該如何網羅工程師和設計師,但卻不太擅長招聘編輯和製作人。當大股東丹-勒布加入雅虎董事會後,他請來了MTV前總裁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J. Wolf)。兩人隨後就雅虎CEO繼任者一事,咨詢了著名的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安德森的建議是,選一位做產品的高管。

勒布的決定還受到了另一個因素的影響。當時,谷歌的估值是2500億美元,Facebook的估值是1000億美元,勒布打算按照它們的形象來重新包裝雅虎。因此在2012年的春天,勒布和沃爾夫開始四處尋找做產品的CEO。這兩位董事要求史賓沙咨詢公司(Spencer Stuart)的高管獵頭吉姆-希特林(Jim Citrin)去接觸一下瑪麗莎-梅耶爾,當時這位少年得志的工程師主要負責谷歌搜索引擎的UI。希特林曾提醒道,梅耶爾是1999年一同創立谷歌的25人之一,她可能一輩子都會選擇做一名「谷歌人」。谷歌2004年上市以後,她已然坐擁數億美元的財富,在職業選擇上大概會有她自己的想法。不過希特林表示,自己還是會嘗試接觸一下梅耶爾。

2012年6月,梅耶爾上任前幾周時,雅虎以71億美元把它所持股份中的一半賣回給阿里巴巴。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阿里巴巴同意在2014年底前的某個時候完成IPO。正是因此,對於這家身處熱門市場、必然會進行IPO的創業公司,華爾街有了一條最便捷的押注途徑——投資雅虎。

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協定還保證,在接下來兩年內,雅虎的股票將不再和它的核心業務關聯,而是和阿里巴巴的業績綁定。對於即將上任的CEO來說,這是個巨大的利好,相當於為自己提供了為期兩年的空中支援。在不需為股價操勞後,梅耶爾便可以專注於收購創業公司、推動產品開發和戰略性變革。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她可以利用阿里巴巴的現金流來資助她預想的發展計劃。所以當希特林向她推薦這個職位時,她當機立斷,馬上接受了。

 

作為巨型初創公司的雅虎

為了讓雅虎重生為主打產品的公司,梅耶爾試着把雅虎視作一家巨型初創公司。2012年7月17日,在梅耶爾進駐雅虎大樓後幾個小時,她就讓自己的電腦接入了公司的代碼庫,這樣她就能直接修改代碼。這很像是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創始人會做的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梅耶爾把她的計劃看作是一種回歸——對雅虎初心的回歸。

雅虎的知名度和市值在1990年代末都有所增長,因為它是當時用戶體驗最好的網站。梅耶爾相信,雅虎可以順應「PC時代」向「智能機時代」轉變的東風,讓雅虎的移動端瀏覽體驗也變得更為友好。換句話說,雅虎需要成為一個真正偉大的「應用公司」。

 

發力移動應用

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雅虎此前的CEO們並沒有在移動應用上投入太多,而是把資金都放在了廣告技術和網絡工具上。就任幾天後,梅耶爾正在URL』s吃飯,這時一位員工走到她面前,自我介紹說「我叫Tony,是做移動端的工程師,屬於移動部門。」

梅耶爾問道:「很好,能告訴我咱們的移動部門有多大嗎?」反覆算了幾遍以後,Tony回答說「可能有60個工程師吧」。梅耶爾驚呆了。以Facebook為例,公司內有數千人從事移動端方面的工作。在詢問了工程管理部門後,梅耶爾得到的回復是雅虎大約有100名移動端工程師。梅耶爾追問:「到底是真的有100個人,還是把60四捨五入成100,好讓我感覺好一點?」該部門表示好像確實是只有60個人。

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一直以快節奏的迭代更新而著稱。對比之下,雅虎在這方面滯後得很厲害。雅虎郵箱每天要處理300億封郵件,可以說是公司最重要的產品。但就在桌面端電郵處理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雅虎也沒能為智能手機推出移動端郵件應用,而只是調整了雅虎郵箱頁面,使其在小屏幕上也「湊合夠用」。

 

修復搜索引擎

梅耶爾還表示她想修復雅虎的搜索引擎,這也是她在谷歌時專攻的領域。「我覺得雅虎在搜索引擎市場上的份額不應該低於15%,而這個數字基本就是現在我們所占的比重。」她在一次「FYI」活動上和員工們說。「我同樣覺得,我們沒有理由不能回到我們曾經實現的20%佔有率。」據一位高管透露,梅耶爾告訴6位副總裁說,她希望在看到一個重新設計的搜索產品。「如果你們能做到,就告訴我。」她對這6位高管說。「否則我就去找能做到的人。」

 

重金招一位「得力干將」

在谷歌,梅耶爾憑借對產品外觀和運營方式的果敢決斷而著稱。但一談到如何靠產品賺錢,她就沒那麼篤定了。因此她在雅虎期間,進行過最重要的一次招聘就是想找到一位干將,既能幫她想明白產品問題,同時又能管理好雅虎銷售團隊的上千名員工。梅耶爾的尋找並沒有花上太久。在上任後數周之內,她就收到了來自亨里克-德-卡斯特羅(Henrique de Castro)的郵件。卡斯特羅是在谷歌主管媒體、移動和平台業務的副總裁——一位講究而時髦的葡萄牙人。卡斯特羅問她有沒有時間一起吃飯並推薦了一家餐廳。梅耶爾則選擇了一家更為安靜的地點,還專門把座位預訂在靠裡的位置。

席間,卡斯特羅用他對雅虎業務的了解和幾條明確的建議打動了梅耶爾。接下來的幾個早上,兩人通過往來郵件確定了卡斯特羅的薪水。最終,卡斯特羅為自己爭取到一份價值約6000萬美元的合約,價格還會隨着雅虎的股票價格有所浮動。雅虎董事會得知後均表示無法理解。但梅耶爾表示,既然卡斯特羅放棄了自己在谷歌還未變現的股票,那他應該在雅虎這裡得到補償。她還指出,無論如何,他的才能都能保證雅虎取得數倍於他薪水的回報。這單合約將物有所值。

 

內容升級

2013年春天,梅耶爾參加了每年都在紐約舉辦的NewFronts活動。期間數字內容的生產商們會向廣告主展示它們即將推出的項目。這場炫目的活動似乎激起了梅耶爾對內容生產的興趣,過了幾個月,她就要求所有關於節目規劃的決定都必須經過她本人同意。

谷歌的「數據痴迷文化」在梅耶爾身上亦有所體現。她傾向於在做重大的產品決定前,要求團隊進行用戶偏好測試。但到了媒體戰略這個問題上,她似乎完全憑着自己的血性做決策。

2013年4月,雅虎每年要支付約1000萬美元用於購買《周六夜現場》的往期節目。儘管女演員格溫妮斯-帕特洛(Gwyneth Paltrow)已經寫過一本暢銷食譜,還擁有並擁有人氣極高的生活方式博客,但習慣詢問下屬畢業院校的梅耶爾還是不願請帕特洛來做雅虎美食欄目的特約作者。據一位高管說,梅耶爾始終接受不了帕特洛大學沒畢業這個事實。

2013年年中,她任命庫里克為雅虎的「全球主播」,年薪超過500萬美元。她曾經是《CBS夜新聞》(CBS Evening News)的主播,也是《今天》(Today)的前主持之一。雖然庫里克有一張俊俏的臉,但不論編輯把這個劇放在多麼顯眼的位置上,用戶依然不愛點開她的視頻。然而,梅耶爾對這些事實都選擇視而不見。

梅耶爾聘請了《紐約時報》的電子產品專欄作家大衛-波格(David Pogue)來做雅虎科技版的主編。她自己則招來了Elle的創意總監喬-齊(Joe Zee),還大方地告訴他「把雅虎當作自己的遊樂場吧」。梅耶爾的團隊還讓八卦雜誌《第六頁》(Page Six)前主編波拉-弗羅里希(Paula Froelich)來運營雅虎旅遊版,並請來彩妝大師波比-布朗(Bobbi Brown)擔任雅虎美妝版主編,而每年收入4500萬的女性網站Shine卻被關停了。

她事必躬親的策略卻事與願違。「我只是覺得,去挑戰大媒體最擅長的方面,本身就是一個戰略失誤。」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的CEO約拿-佩雷蒂(Jonah Peretti)在早些時間的一封郵件中這樣寫道。他指的是梅耶爾專註啟用明星、製作網絡節目和各種浮誇內容的做法。「特別是在媒體和科技融合的地方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其他巨頭很難與雅虎競爭的。」

 

缺乏管理經驗的梅耶爾

一位當初就對梅耶爾持保留態度的雅虎董事表示,他猶豫的原因是梅耶爾缺乏管理經驗。在谷歌運營搜索業務時,她手下有250名員工。梅耶爾喜歡把自己在谷歌被降職,「美化」成讓她去管理1000多個人——但其中主要都是外包人員。無論如何,在她急於扭轉雅虎局面的過程中,相對缺乏管理經驗的問題就完全暴露了出來。董事會中本有人希望羅斯-勒文索恩會留任首席運營官,但在某次梅耶爾叫他從洛杉磯飛過來開會,卻把他晾在一邊的事件之後,董事會的這一點希望也破滅了。梅耶爾拒絕授權他人,事必躬親的做法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她堅持自己審批每一個人的招聘。一位高管向朋友抱怨說,梅耶爾在考慮雅虎停車位分配上花的時間,和她考慮出售阿里股票上花得一樣多。

梅耶爾還有個習慣,就是一切按照自己的作息行事。太平洋時間每周一下午3點,她會和直接向她彙報的負責人開三個小時的會。身處全球各地的雅虎高管都必須參加這場會議,所以不論是當地時間下午6點的紐約高管,還是身處夜裡11點的歐洲部負責人,都必須來參會。儘管如此,梅耶爾自己總是雷打不動地遲到至少45分鐘,有些時候會議持續太久,以至於歐洲的高管們得熬到凌晨3點才能掛電話。理論上,梅耶爾應該在一周的不同時段單獨和直接向她彙報的負責人開會。但實際上,負責人經常幾周都見不到她。

梅耶爾喜歡在「FYI」活動上告訴員工,她相信冒險,也不害怕承認失敗。這樣的哲學對產品開發可能適用,但對於招聘戰略人才來說卻並不合適。儘管董事會一再敦促,但梅耶爾仍然選擇不對卡斯特羅進行審查。結果就是,她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卡斯特羅在谷歌廣告業務的同事里口碑很差。很多人會諷刺他為「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人」——就跟Dos Equis啤酒那位肥胖又愚蠢的發言人一樣。

無論如何,梅耶爾最大的管理問題與她努力培養的創業文化相關。最初,她禁止員工在家裡工作。儘管這一政策隻影響到了164名員工,但就在這一政策頒布幾個月前,她在自己的辦公室套間里精心打造了一間育嬰室,好讓她的兒子馬卡利斯特(Macallister)和保姆每天陪着她上班。梅耶爾還喜歡一套叫做季度業績考核(quarterly performance reviews)的制度,它在每個季度、將每個團隊的每一位雅虎員工得分以1到5排序。這項制度的本意是鼓勵上進的員工,清除業績不佳的人。但很快它便產生了反效果,由於可供分配的4分、5分數量有限,因此有才能的人不再堆在一個項目里;員工們不希望因為項目調動而讓自己獲得低分,這大大損害了公司的戰略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更為醜陋的事情,那就是每季召開的一系列「修正會議(calibration meetings)」。這項制度設立的原意是讓經理和上司坐在一起,評價他們手下的所有員工。但在實際推行時,經理們會利用這些會議,找各種理由給某些員工差評。有時候,這些理由帶着辦公司政治的意味,且又非常膚淺。梅耶爾自己也會參加這類對員工進行主觀評判的會議。她的直屬高管們也會和她一起在Phish Food餐廳開會,就寫着名字和分數的表格討論來討論去。在改進雅虎郵箱時,首席營銷官凱茜-薩維特就指出,威韋克-沙馬讓她很生氣。「他就是讓我覺得討厭。」她在會上說。「我不想和他共事。」沙馬的分數因此就被降低了。雅虎郵箱上線後不久,他就選擇跳槽去了迪士尼。(薩維特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

雅虎的幾個大股東最近已經開始聯手算了一筆賬,說美國在線和雅虎的合併後,會比它們各自運營的市值高出70%到80%。一些投資者更為傾向合併的原因,是它會讓美國在線的CEO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入主雅虎。和梅耶爾一樣,阿姆斯特朗也是谷歌的早期員工——但他當時負責管理的是銷售團隊。在經歷了初期的艱難之後,阿姆斯特朗讓美國在線的股價再次回升,他並沒有通過開發新的消費產品來做到這一點,而是優化了美國在線的廣告和媒體資產。

阿姆斯特朗曾閱讀過關於合併的分析,並且也願意考慮這筆交易。這麼做當然對他個人而言有許多好處。阿姆斯特朗持有美國在線5%的股票,合併後他能輕鬆凈賺至少數千萬美元。對梅耶爾而言,這筆交易就不顯得那麼誘人了。她自己的復興計劃應該沒有考慮過把一個價值300億美元的公司變成市值只有50億美元,然後再打包和一個價值30億美元的公司合併,最後節約10億美元的成本。

但她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別的選擇。讓雅虎成為一家持續增長的產品主導型公司,以及平息發起運動的股東的怒火,這幾乎是兩個不可兼得的任務。

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斯沃斯-德莫達蘭(Aswath Damodaran)一直表示,那些努力回到生命周期成長階段的公司都面臨著巨大的危險。他認為科技公司是由一群患有所謂「史蒂夫-喬布斯綜合症(Steve Jobs syndrome)」的人管理的。「我們創造的激勵機制是讓CEO們都想成為明星,」德莫達蘭說,「要想成為明星,就得成為下一個史蒂夫-喬布斯——也就是推動一間公司成長為巨頭的人。但是當你只關注特例而忽略了規律的時候,公司就非常危險了。」他指出,「每一個成功的蘋果背後,都有100家想要達到同樣成就的公司,可它們最終都會重重地摔在谷底。」


 不能成為拯救蘋果的喬布斯!雅虎賣身前夕,看看梅耶爾錯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