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Spotify作為音樂流媒體市場佔有率冠軍,至今沒有盈利,究竟音樂流媒體能夠獨立承擔盈利么,還是要搭配硬件才能賺錢?Spotify最近在嘗試走機器學習的策略走向盈利。本文來自icrunchdatanews,原文標題為《SpotifyPlots Path to Profit with Machine Learning Tactics》,車品覺翻譯,虎嗅轉載。

斯德哥爾摩(路透社)—Spotify是一家家喻戶曉的公司,其付費用戶比世界上其他任何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都要多。但是,該公司並沒有賺到一分錢的利潤。

這3,000萬付費用戶幫這家公司賺到了佔據全球流媒體服務產業近半數的營收。但其中大多都流向了唱片公司和藝人,這家尚未上市的瑞典公司自身則面臨著蘋果憑借雄厚財力和龐大iPhone用戶群發起的競爭,且日益激烈。

為了減輕自身對唱片公司的依賴,並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Spotify正在將業務拓展到音樂庫之外的領域。該公司正在製作自己的視頻(比如藝人訪談),還在製作其他內容(比如解釋歌詞的彈出窗口)。這項工作由一位從YouTube挖來的高管負責。

此外,該公司還考慮投資於旨在「習得」用戶口味的算法,並且提供諸如演唱會推介、藝人周邊等個性化服務,從而充分利用並擴大其舉足輕重的移動應用用戶群。 

這家已成立10年的公司今後幾年在這項工作上的進展情況,可能會決定該公司是能保持獨立甚至迎來上市可能,還是像歐洲其他許多科技初創公司那樣被規模更大的矽谷公司吞併。 

此項任務成功與否,將考驗Spotify的「免費增值」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該公司的7,500萬用戶中,大多數使用的都是附帶插播廣告的免費音樂收聽服務。

這還可以表明一個更廣泛的現實,即音樂流媒體服務是否可以作為一家獨立企業生存下去,還是只得成為一家像蘋果、谷歌或亞馬遜這樣的大型多元化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務之一。

在該公司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總部大樓內一間名為「滾石」(Rolling Stones)的會議室裡,身為Spotify首批員工之一的公司副總裁喬納森·福士特(Jonathan Forster)告訴路透社說:「流媒體能否獨自成為一項規模足夠大的業務,永遠自立呢?我認為,如果你看看Netflix在如何與電視展開競爭,那麼答案只會是肯定的。」 

「與擁有智能手機並且喜歡音樂的群體人數相比,即便我們的7,500萬用戶人數也算不上什麼。」 

 

媒體與科技行業分析公司MIdiA Research總經理馬克·穆里根(Mark Mulligan)表示,如果Spotify繼續優先考慮業績增長(他認為該公司會這麼做),那麼該公司有可能會扭虧為盈—儘管可能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他說,任何新的產品和內容都必須證明自己確實倍受用戶歡迎,好讓該公司能夠抵禦來自蘋果的衝擊,並且吸引更多的訂閱用戶。 

Spotify無法奢望,自己能夠在音樂服務方面蒙受虧損,然後通過銷售手機和平板電腦來彌補虧損。穆利根說,對於該公司而言,至關重要的是與音樂產業達成更加優惠的協議。他也說,在該公司可因付費用戶人數接近5,000萬而擁有更大的談判籌碼之前,上述好事可能無法成真。 

「毫無疑問,投資者必須持有長遠的眼光。」

 

機器學習 

Spotify在2006年誕生於瑞典,是音樂流媒體服務規模最大的早期驅動者之一,普及了人們收聽自己沒有購買或並不實際擁有的曲目的觀念。 

該公司向數字音樂愛好者和唱片行業提供了P2P文件共享服務(比如因侵犯版權而遭遇法律糾紛的Napster)之外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服務平台。

這間由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和馬丁·羅倫特宗(Martin Lorentzon)創立的公司,目前在59個國家地區提供服務,去年的一輪融資給予該公司的估值已經超過80億美元。該公司的員工人數達2,000人,其中約半數就職於斯德哥爾摩總部,總部大樓裡隨處擺放着一箱箱諸如約翰·法納姆(John Farnham)、午夜石油樂隊(Midnight Oil)等藝人或樂隊錄製的黑膠唱片。 

該公司每年從訂閱費和廣告業務中獲得20多億美元的營收,這在去年音樂流媒體市場共計45億美元的營收總額中佔到了很大一部分。而MIdiA Research預計,到2020年,該行業的年營收將會增加到85億美元。 

但該公司將這些收入的80%以上都支付給了唱片公司和藝人。去年,該公司蒙受的運營虧損達1.845億歐元(合2.055億美元),較2014年的1.651億歐元進一步擴大。

眼下,來自諸如Pandora、說唱歌手Jay Z等對手的競爭,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蘋果音樂服務Apple Music在去年啟動后,如今已經擁有1,300萬訂閱用戶。 

MIdiA的穆利根說:「如果繼續照這樣下去,待到明年年底或者後年年初的時候,蘋果就應該會成為行業老大了。」

另外,谷歌也在憑借旗下的Google Music音樂服務和熱門的免費音樂視頻網站YouTube,分別在兩條戰線上展開競爭。 

2014年,Spotify挖來了YouTube的消費者體驗負責人希瓦·拉賈羅曼(Shiva Rajaraman),希瓦現在在斯德哥爾摩擔任Spotify的產品負責人,他將一半時間用於確保用戶能在他們的主屏幕上獲得適合他們品味的音樂,還有一半時間用於新內容上。

從矽谷遷往瑞典的希瓦現年41歲,他在一間名為「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會議室裡說:「我們正在努力去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將Spotify加以簡化,好在實際上由它來為你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由你來做所有的事情。」

近期對諸如音樂數據公司The Echo Nest等公司進行的收購交易,已經幫助Spotify利用算法對用戶口味加以識別,然後為用戶創建個性化的播放列表,在這個領域裡競爭對手也很活躍。

拉賈拉曼說:「(用戶)給我們一個信號,然後機器利用這種輸入信息,有效地運用機器學習模型來找出用戶的口味,並且設法讓用戶對其產生親切感。」他擁有三部測試手機,在iPhone上也有一個文件夾,全都裝載了該行業裡的每一款流媒體服務平台。

 

視頻、門票

此外,Spotify還將會開始向用戶推出與音樂相關的視頻,其中包括獨家演出、訪談、後台花絮以及音樂紀錄短片。

該公司還已經與門票網站Songkick攜手合作,根據訂閱用戶的地理位置和口味,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音樂會推薦服務。 

該公司還同樣在考慮提供商品推銷服務,讓用戶可以購買由外部合作夥伴提供的他們最喜歡的藝人的T恤及其他周邊商品。

至於新內容能否推動用戶增長,還有待觀察。 

Spotify的投資者包括Northzone、DSTGlobal和加速合夥公司(Accel)。該公司沒有透露有關其所有權的詳細情況,不過其聯合創始人已經拋售了部分股份,不再持有多數股份。 

一位表示自己立足長遠的投資者,便是總部位於美國的投資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團(TPG,簡稱德太集團),德太集團今年通過旗下的信貸部門以及增長基金,與龍騎士投資集團(Dragoneer)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聯手資助了這家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

德太集團增長投資基金負責人大衛·特魯吉羅(David Trujillo)表示,雖然蘋果是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但Spotify擁有身為獨立供應商的優勢,可以向移動市場中的更大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務。 

他說,Spotify最自然的發展路徑是成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

而在斯德哥爾摩,福士特(他說他是這家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的第七或第八位員工)也覺得,「Spotify喜歡做自己」,雖然他並沒有排除其他的任何可能。

「就感情而言,很難讓我們不做自己—但又有誰知道呢?」


 Netflix的成功給了Spotify信心,代表機器學習是盈利的關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