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圖片)

香港的氣象警告系統非常落後;第一,無一個分區及分級的水浸或風暴潮警告。第二,無一個分區及分級的暴風警告。第三,無一個分區及分級的雷暴及暴雨警告。第四,警告系統的本質在於預告災害將會發生,而非「已觀察」到災害已經發生,然而香港天文台過分執著於「已綠得」的數據,而忽略了預警之原意。本文將引用我教授IGCSE及GCE A Level地理的講義內容,將香港現行的氣象警告系統與英國環境局(environmental agency)及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的氣象警告系統比較,提出改善的建議。

香港雖為城邦,由於地形起伏較多,故局部地區受暴雨或暴風的影響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差異;例如同屬黃大仙區,面對暴雨,新蒲崗的啟德河沿岸可能面臨水浸,慈雲山卻面對山泥傾瀉的威脅。水浸在香港往往只發生在非常局部的地區,偏偏香港就欠缺局部地區的水浸警告系統,只有一個「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然而,香港不只是新界北再會有水浸,上環、西環、新蒲崗、元朗、天水圍、屯門等低地也會水浸。因此,香港天文台應按全港十八區設立分級的水浸警告。

英國的水浸警告是由英國環境局發出的;英格蘭環境局、蘇格蘭環境局和威爾士環境局分別監察境內各分區的河流與水浸情況。水浸警告分橙色、橙紅色同鮮紅色三級(這個劃分有個缺點,就是顏色差異不明顯);橙色代表「水浸可能發生」,橙紅色代表「水浸預期發生」,鮮紅色則代表「嚴重水浸」。

image01

圖片來源:”Flood Warnings: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 by Environment Agency

說起水浸警告系統,落後的澳門竟然比香港這個先進城市還要進步。自2009年起,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推出了「風暴潮警告系統」,分成三級:黃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0.5米以下」,紅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0.5米至1米」,以及黑色風暴潮警告,「估計水位高於路面1米以上」。分別在於英國的警告分級是以預計災害發生之可能性來分級,而澳門則是以預計災害之嚴重性來分級。

除了水浸警告而外,香港亦欠缺暴風的分級與分區警告。目前香港只有一個「強烈季候風警告」。然而,由於香港山多,風向和風速的地區差異非常大(例如香港東岸比西岸大風得多),因此必須按十八區分區。即使並非颱風,身處亞熱帶季風區的香港在經常會面臨風力強大的季候風(例如冷鋒來襲時),其威力與熱帶氣旋相近,故亦應設立分級警告,而教育局與勞工處應按災害情況發出停工、停課之要求。英國氣象局對暴雨、暴風、霜凍及暴雪警告採用四色警告系統,如下所示:
image00

留意,英國氣象局的警告系統並非以風速去到那一個水平為劃分警告級別的標準,而是以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為標準,目的是要讓國民預備採取應對措施。

香港的暴雨警告系統相對地比較成熟,有黃、紅、黑三級;這種三級制的警告系統亦應應用於暴風、水浸與雷暴警告。然而,由於暴雨與雷暴的影響範圍相對較大,因此分區就不用分得那麼細,可以按立法會選區分成五區(香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即可。

不過,系統設計得再好,最重要還是政府各部門的執行力。單靠一個天文台是沒用的;天文台固然要搞清楚,發出氣象警告的目的在於提醒國民預備迎接災害,而非記錄災害發生,但天文台發出警告前亦須得到其他部門配合。在發出警告前,天文台應知會教育局和勞工處,讓彼等預早發出停課停工之安排;並且應預早通知運輸署及早準備應對災害警告發出以後可能出現的交通擠塞。土木工程處應留意斜坡情況;如有山混傾瀉、水浸等風險存在,消防處、警署和醫管局應及早準備,在災害警告發出前預留人手應對,平日亦應制定清晰的應變機制,例如水浸時如何進入災區搜救和疏散民眾等。英國人善於處理政府跨部門合作,偏偏香港人一直學不到,在淪陷以後單是在氣象警告系統已經醜態百出,試問叫人如何不思念港英時代呢?

作者:安德烈(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檢討香港氣象警告(安德烈)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