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體育行業增值4000億,可以看到的是,這個產業正在迅速地增長,同隨而來的,便是諸多與之相關的創業玩法。IDG資本公號今日發布文章,對這一領域的創業機會進行了一番梳理,如若你正對此躍躍欲試,本文或能幫助你將思路理得更清晰一些。文章主要是IDG副總裁甄志勇的分享,部分分享內容來自「懶熊體育」劉溪若對甄志勇的專訪。

首先要分享的是一張此前從未公開露面的圖片:

這張圖是我研究、分析體育行業後畫出的產業結構圖。可以看到,體育其實是很多細分概念組成的大概念,包括裝備、娛樂、新聞、金融等等,這些打包在一起形成大體育產業。我把它們分成橫縱兩個維度。

橫向看,我們把體育業按運動種類分成三大類別,第一是競技賽事類的運動,像足球、籃球、賽車、搏擊,主要是一大群人看一小群人的表演;第二類是大眾運動類的運動,比如乒羽、騎行、游泳、桌球、網球、戶外、極限,明星賽事的注意力也沒有競技類的那麼高,更多是一種體驗式的消費和關注;第三類是是基礎訓練類,比如健身、瑜伽,構築愛以個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自律、自愛、健康,也離不開炫耀。

現在有些特殊的是跑步,過去兩年發展非常快,它既是大眾賽事,又是基礎訓練。因為這事可大可小,你可以在自己家小區慢跑、陪狗狗跑,也可以滿世界跑馬拉松拿獎牌,還可以和朋友去 Color Run 瘋一下。

地球上最歡樂的5公里跑—The Color Run

縱軸上,我把體育的事情分成五個維度:賽事、球隊、媒體、場地、裝備。從歐美傳統的職業體育發展路徑看,體育的核心價值構建在賽事層的賽事IP/運營和媒體層的轉播權,泛體育相關的大公司多是運動裝備公司。就國內現在投資情況來看,競技體育是巨頭的戰場,大眾賽事、基礎訓練是創業公司的領域,也是VC投錢比較多的方向。

這樣梳理後,從圖中可以看出,體育是很多運動種類和很多服務類別拼成的一個大行業,很容易看花眼,覺得這裡市場大、熱度高。但同時,也對我們做創業和做投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選對戰場才能抓住這次體育行業大升級的好機會。IDG資本作為在國內體育相關領域布局最早的VC,競技體育中投資了新英體育、瑞士盈方(InfrontSports & Media)、昆崙決,基礎訓練中投資了樂刻健身房,運動裝備中投資了700bike,這裡有些對未來體育發展方向的判斷和大家一起討論。

 

體育行業的三大變化、六大機會

我們觀察到體育行業有幾個趨勢:第一是「去監管化」,把市場的還給市場,比如2014年,國家取消了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了賽事轉播權限制,這樣創業者可以更多參與進來;第二是「娛樂化」;第三是「去中心化」。

這裡多說兩句去中心化。一方面人們賺的錢多了,生活品質上升了,有錢去消費體育;另一方面信息化程度加速,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也多了。去中心化主要表現在三個地方:

首先是運動種類的去中心化。大家需要更有個性的運動標籤來顯示存在感,我們投早期項目的時候發現,原本小眾的運動,價值挖掘空間更大,有很好的變現手段。因為跟消費者有直接聯繫,跟消費者距離越近關注度越高,這是去中心化很核心的地方。

第二是人群的去中心化。如果認真切入去做,越垂直的人群其實價值越高。初創團隊最大的挑戰是,利用有限時間有限資金,去博足夠大的業務量。一開始怎麼切入很重要,不同運動的人群看起來重合性很大,跑步的人也可能騎單車,但是你怎麼定義和抓取自己的核心用戶群體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運動裝備的去中心化。原來買個阿迪跑鞋可能就很好,但現在需要的裝備種類多了,選擇的品牌也越來越高端化、小眾化。

 

綜合以上的行業趨勢、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特性的分析,我們認為大體育行業可能存在的新機會有以下六個:

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例如體育賽事的娛樂化運作

足球、籃球的業餘賽事、高校賽事、青訓、經紀等

跑步、健身的線上社區,跟往後的線上線下垂直整合

體育品牌的升級,運動垂直電商等

科技在裝備、場館、遊戲等領域的體驗升級

體育與周邊領域的融合,如遊學、彩票、場地等

 

前景大好,具體怎麼玩?Uber?

如果將整個體育創業方向分為三類,互聯網和體育結合的項目是一類,本質上說還是互聯網公司;體育的核心行業——賽事運營、競技俱樂部等是一類;第三是體育附屬產業。其實這本身是三個並不太相同的領域。

對於第一類,我們傾向投資具有做成大平台機會的項目。比如說,現在聚焦年輕用戶的電競直播平台,有一定運動基數和商業化可擴展性的新興體育社區,隨着市場成熟,可能成為垂直營養品、保健品電商等等,都有一定機會。

在第二類核心體育產業領域,主要看新形態的賽事IP,體育加娛樂化是重要的標籤。這類賽事更吸引年輕受眾,對創業者來說,需要對娛樂、文化傳播產業本身有更深理解,要有互聯網背景,同時擁有社區和遊戲運營的經驗。而傳統賽事IP不一定是這個時間點以成長為主的VC的主戰場。

具體到運動種類來說,跑步健身等頭部運動是重點關注對象。不管是打造新形態的IP,還是線上向線下的結合,都有一定機會。在健身領域,傳統線下健身房的改造(比如樂刻健身),線上視頻和健身社區,有的轉型去做線下健身房,有的轉型去做線上的保健品電商等,都會有機會。

這兩個領域,未來兩年內可能會出現估值3到5億美金的創業公司。此領域裡的A、B輪次的公司,儘管他們向上都有一定壓力和難度,但IDG資本會花時間和精力去關注。

此外,個性化的小眾運動需求在不斷上升。比如賽車、騎行、冰球、滑雪等。而圍繞這類小眾運動,可能是個綜合類的社區,創業者既可能要運營一個賽事IP,又可能要搭建一個愛好者的群體,甚至是一個裝備電商、以及場地和培訓等等,都有一定價值。

至於第三類體育附屬產業,作為傳統行業成長性稍微有限,除了體育裝備之外,別的細分行業相對體量較小,哪怕體育營銷和體育經紀公司上市案例也不是很多,我們態度比較中性。

跑步是增長最快的運動品類

至於Uber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它被搬到了很多領域,體育行業也是如此,從場地到教練的O2O模式,不一而足。

但其實所謂的Uber模式在很多事情上並不能成立,因為很多行業平台都缺乏廣泛的聚攏效應。所謂「聚攏效應」,就是在關注度和使用效率上必須是高頻,而高頻領域可以帶動低頻領域,並且有一定關聯性。例如出行,的士可以帶着專車,專車可以連着代駕,但這個事情在家庭服務上就不成立,同理套用到體育行業也稍顯困難。

可以看到的是,2015年年中開始,體育創業有一系列模式出來。為業餘球隊做工具,不同運動人群放到一個平台約運動等,基本是把不同人群湊在一起,N種運動框在一起,但互相不產生很強的鏈接效應,每個人群都不太活躍,同時運營投放的成本又極大。隨着整個O2O概念的遇冷,這類體育創業的熱度也在下降。

而另一個方向,如果服務形態稍微改變一下,還是有機會。就體育本質而言,也是某種形態的服務業,它的特性更偏重於娛樂產業,但有服務的部分,因此借助SaaS工具和現代管理系統,就存在把原來小生意規模化擴張的機會。

拿體育經紀來說,典型的小規模,單體很小,市場集中度很低,過往更多是熟人關係在做的事情。局限在於,有能力做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生意,很難做百人千人;有能力開一家康復中心,很難形成連鎖規模。但現在因為有了信息工具,有一套CRM客戶管理系統,能夠通過手機有效抓取和管理用戶,產生更強的粘性,這就意味着,服務業態有規模效應的可能性。

 

玩得很High,如何變現?

事實是,目前走到B輪的體育創業項目裡,絕大多數是互聯網公司,而他們大都面臨著用戶增長和商業變現的壓力。歸結起來,抓一段時間的注意力是簡單的,但大部分項目核心用戶少,泛用戶多,關注度在,但變現較難。

如果按純線上模式做,並不能把用戶基數再做大,持續融資較難;按線下的方式做,與核心場館交易的用戶並沒有增長多少,陷入估值和業務增長取捨的難題。所以核心問題是:到底沿着哪種方式去做業務,決定了公司的融資模式。這一點,大部分線上為主的團隊,需要做取捨。

其實除了競技類運動,反人性的基礎訓練類運動到了一定程度,線上能做的空間較少,返回線下特別重要。同樣,往線下走,不一定是向傳統靠攏,而是讓用戶人群與運動發生實際的交互。有能力的情況下,獨立做些有趣的賽事IP。另外,以自己為主,做一些合作式樣的場館,把品牌概念體驗做起來,能產生一些不一樣的玩法。

與核心用戶人群購買渠道的電商平台打通,這也必須干。大家都說未來的電商方向是場景電商、人群電商,體育的線上社區在這方面有優勢。核心用戶認同,願意在你這花錢,只要能保證體驗,通道開了就會有人過來。大電商和海淘平台並沒有覆蓋得那麼好,所以說不定還能通過運營拿到優秀運動裝備和保健品的品牌代理權。

所以不管是資訊、視頻還是社區,最後生態要豐富一些。這樣資本市場冷的時候,運營出一些新的東西,其中一到兩個方向有效果的時候,單個用戶價值就能提升,融資也會更順利一些。運動這件事情,還是得從核心群體往外擴張,不會像資本想象得那麼快,但趨勢在。所以,創業者來說,你得把核心群體的商業收入模式做出來,跑出一定運營效果。

 

小結

互聯網體育項目變現和融資的幾種路徑:

打造自有賽事IP;

向線下延伸建立自有的體驗店面和品牌;

核心用戶向非核心用戶外延;

打通電商渠道,將核心用戶消費人群做出收入模式

 

在IDG看來,體育賽道裡,核心用戶10萬到20萬已經算高,如果核心群體向非核心群體擴張的過程中,能夠把參與度再提高一些,線上小白用戶的運營變得更好,用戶量級再上一個級別等,我們都會重點關注。另一種,如果變現路徑去嘗試更多一點,我們也比較關注。我們不太建議嘗試多運動品類的擴張,前兩件事情做好,足夠支撐一個優秀公司走到C輪。

 

巨頭手起刀落,創業公司怎麼辦?

目前國內的體育投資圈,除去VC、PE之外,聲浪最大的其實是在上游布局的巨頭。在開篇的那張圖中也提到,競技類項目更多是巨頭在布局,它們往往以令人驚訝的價格買下頂級IP和頭部賽事,以此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很多人就會驚嘆,看不懂其中的邏輯,未來的商業回報又在哪?

在我們看來,這是投資領域完全不同的兩種玩法。一種是財務投資的邏輯,另外一種走的是產業控股的方式。VC是典型的財務投資人,追求的是少數股權回報,有限資金布局在頭部項目之外,在一個領域可能範圍內去覆蓋,面相對要廣。

但產業控股型投資,更多是用資金方式把不同資產鏈接在一起的事情,要求有一定運營能力,將來走的路徑很大可能性是變成上市公司。換句話說,這更要求的是資本市場對概念的熱衷,而不太要求資產本身有太高的成長性。一旦上市後,公司往往會享有稀缺標的的資本溢價和高估值,後續再通過資本運作,高估值公司買低估值公司,對應買進來稀釋的股權較少,不斷把優質資產帶進來,是這樣一個過程。

創業本身是一場全程衝刺的馬拉松,一方面必須在每一個時間段全力跑,另一面又要實時觀察環境,時刻注意周圍的競爭和市場格局。這其實要求投資人不僅能提供錢,還需要幫助判斷融資、花錢節奏,以及業務延展方向和未來可能的探索。如果資金實力能夠幫助創業者從A、B輪一直往後都可以持續提供幫助,那是最為理想的資本合夥人。IDG資本在中國耕耘超過20年,投資超過400家企業,在體育領域不管是英超的轉播權,還是新形態的IP都有布局,在內容運營、互聯網生態合作方面,相信都會給創業者提供幫助。


 未來5萬億的體育市場,讓這篇文章帶你尋找創業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