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於10月22日在《2015產業中國年會》的主題演講。本文頭圖由視覺中國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我是KK,我住在矽谷,首先我想介紹科技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我們看到屏幕上顯示的是2000年前最先進的技術:大型帆船。當時的海運公司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企業且相互之間競爭激烈,直到蒸汽船的出現將局面打破。一開始,蒸汽技術只能應用在航程短、承載量小的船上,所以海運公司都不感興趣,儘管蒸汽船可以做到逆流而上。蒸汽船一直在改善自己的技術,但它們在應用、商業層面對海運公司來說依然是高風險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隨着技術的不斷迭代,蒸汽船完全取代了帆船。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IBM的。一開始IBM在電腦領域一家獨大,直到第一台微型電腦Altair的出現。Altair其實很簡陋,但哈佛有個學生決定為Altair編程,這個學生就是比爾·蓋茨。起先IBM沒有在乎這個玩具似的微型電腦,但最終IBM的個人電腦市場還是被微型電腦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取代IBM的不是另一家電腦公司,而是一家軟件公司:微軟。

之後很多公司在軟件領域跟微軟競爭,但都失敗了,可是微軟也忽略了搜索引擎的價值。Google沒有選擇在軟件和操作系統上與微軟較勁,而是基於網絡推出搜索服務。之後能取代Google的也一定不是另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是來自一種一開始質量差、風險高、邊際利潤低、市場小和前途未卜的技術。

 

這就說到創新者的困境,一些創業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其實是因為他們一開始沒有能力在成熟的、高利潤的技術中分一杯羹,而只能從邊緣部分創新和顛覆。所以你在哪個行業不重要,無論哪個行業中的重大顛覆絕非出自該行業內部。

總結下來,所有顛覆性技術通常有三個規則:

1、不來自本行業;

2、沒有突如其來的顛覆,所謂的突然爆發只是因為新技術在一開始不受人關注;

3、創新來自於不被看好的行業。

 

創新一開始因為本身技術的不成熟使得產品質量達不到最低客戶滿意度,但技術積累到了某個時點就會滿足客戶需求,形成爆發勢態。

那麼下一個20年的技術顛覆在哪呢?哪些現在看似不重要的技術會形成顛覆呢?

先看一下航空業,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航空公司,它們已經發展成熟,能對它們形成顛覆的不會是其他航空公司,而是無人機。別看無人機目前好似玩具,但是它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先進。已經出現了能運送貨物的無人機,能用於軍事打擊的無人機。所以我猜測,未來客運飛機將被無人機替代。中國深圳也有這樣一家創新的無人機公司叫大疆(DJI)。

再來看中國移動,能對它形成顛覆的不是另一家運營商,而可能是Wi-Fi技術,使得手機不用先傳輸信號到信號塔再給到另一台手機,而是手機與手機之間直接交換信息。未來的溝通會變得去中心化,形成網狀的結構。

最後一個例子是汽車,同樣的,顛覆汽車行業的不是另一家汽車公司,而可能是電池公司如特斯拉,特斯拉生產的汽車本質上是帶輪子的電腦。又或者是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我預言,未來汽車會比住宅佔用更多帶寬資源。另外像Uber和滴滴快的,他們不是交通公司,他們其實是APP公司,是軟件公司,卻可能對交通形成顛覆。同樣的Airbnb可能對酒店業形成顛覆。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

一個企業過去的輝煌是企業未來成功的最大絆腳石。

一開始,顛覆性技術的適應性很差,失敗率很高,所要做的是先使得新型技術生存下來,並不斷進化,就好像從山腳開始爬山,最終登上頂峰。但現在的環境充滿變化,總有新的山峰出現,當你想從一個峰頂到另一個峰頂,是先要走到峰底,對公司來說意味着要放下身價,推出一開始不那麼好的產品並承受利潤減少。這個過程對於成熟公司來說非常困難,因為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是過往經驗的積累,要讓這些公司放棄長項重新開始非常困難,但這恰恰是登上另一座創新高峰的必經之路。

接下來我具體談一下我認為未來會出現哪些顛覆性技術—

它們可能還很不成熟,也可能跟在座各位的行業不相關。我列出四個大方向,這四個方向的趨勢在過去20年不斷增強,未來還會持續。

 

第一個方向是分享

如Uber沒有自己的車輛,Facebook沒有自己生產的內容,阿里巴巴沒有自己的庫存。訪問權正優於所有權。同樣的例子還包括Netflix之於影視,Spotify之於音樂,Amazon之於圖書。不只是數字資產,其他各種資產也能促成這樣的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將提供產品變為提供服務。

未來我們能不能用分享的衍生也就是眾包的方式製造汽車?分享和眾包被應用在金融領域那就是眾籌,未來不只企業資金可以眾籌,還可以眾籌股權,關於分享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包括P2P金融。

未來,任何能夠被分享的事物,一定會被分享,如物品、公司、創意等等。關於建造分享,3D打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打印物品的設計被分享了。分享還體現在硬件即軟件的趨勢,如Nest溫度計,它會監控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實時調節室內溫度。這就說到物聯網:由智能硬件通過API(應用程序接口)互相連接構成。因此,想提升價值,分享吧。我認為在分享領域一切才剛剛開始。

 

第二個方向是互動

今天我們不再讀,不再寫,而是盯着屏幕。屏幕無所不在,還出現了3D屏幕、柔性屏幕,甚至連衣服都可以變為屏幕。一塊屏幕不夠還有第二、第三屏。這麼多屏幕會形成屏幕的生態,這些屏幕將對文化產生改變:由固化、精確、權威變為流動、雜亂、開放。在電影少數派報告中,我們想象未來的電腦不再是坐在那敲字,而是可以用手,用全身與電腦進行互動。未來電腦會用攝像頭盯着你,跟蹤你的注意力和情緒。我們盯着屏幕,屏幕也盯着我們做出適應性改變,而最終的互動就是VR。

我試了目前最好的VR產品,確實會讓人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另外還有AR,微軟等公司正在這領域投入。這些設備會帶給你「遠程現在」的體驗,甚至還有設備可以讓你用思維控制機器,稱為「大腦計算。」總而言之,無互動,不完整。

 

第三個方向是流動

現在最重要的流動的東西是數據,現代商業乃數據之商業,客戶數據與客戶同樣寶貴。數據最重要的是讓其「動起來」,很多公司只是把數據存儲起來什麼都不做,那樣就相當於把數據「殺死了」。數據要用來和其他數據連接,產生關係。

我們經歷了兩個電腦階段:第一階段是文件、目錄和桌面;第二階段是頁面、鏈接和網絡。現在我們正進入第三階段:數據、數據流和雲。另一個關於數據的趨勢是我們正在量化自我,如健康監控設備在收集我們全身的數據,任何可被測量之物都會被測量。未來每個人會有「生命圖表」紀錄一生的身體狀況數據。同時,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蹤着周邊的一切數據,用手機拍照、感知,用APP檢測、分析。未來任何可被跟蹤之物,一定會被跟蹤。非實時的信息變得廉價,可以無視,人們不會等待。

 

第四個方向是認知

如果問我未來20年最重要的技術,我會回答是人工智能,人們還沒有意識到AI發展得有多快。Google現在有實時翻譯,我對着手機講英文,手機可以實時輸出中文,其中的計算都是在雲端進行。Google還有讀圖技術能讓電腦告訴你任何圖片上有什麼,Google甚至在訓練機器自己玩遊戲。未來AI會得到廣泛應用,機器既會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也會通過試錯學習。未來人們會與機械人一起工作,IQ將成為一種服務並形成網絡效應,未來將有數以萬計的創業公司從事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某一領域的工作。

未來令人難以置信,95年的人能想象今天的世界嗎:手機無所不能,很多服務都是免費。我們需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我們尚處在開始的開始。我說了這麼多,還沒有告訴你:未來20年最偉大的產品尚未問世。因為我們處在變革的第一天,所以你們都還為時未晚。

 

Q&A

Q:在中國,哪些行業和領域有巨大的機會?

凱文·凱利:我認為中國有豐富且寬泛的機會,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會形成很多生態。比如人工智能,這個領域中國會有成千上萬的公司。我認為我們要資助相關行業的研究,比如機械人。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機械人製造國。另外一個是醫療健康領域,我們要收集足夠多的健康相關數據併為我們所用。要發展醫療,為大量的老齡化人口服務。中國沒必要再去和矽谷拼軟件了。

Q:未來中國城市化有哪些機遇?

凱文·凱利:我認為未來中國城市的很多模式,包括交通模式、工作模式都會變化,但不認為城市的物理外貌如街道等會變化。

Q:能否給出排名前三最具商業前景的機會?

凱文·凱利:第一是人工智能,第二是眾包眾籌,第三是更個性化的溝通,因為溝通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得其他技術成為可能。

Q:你怎麼看待電子內容的分享和盈利?

凱文·凱利:如何平衡電子內容:影視、音樂、書籍等的免費分享和收益確實是一個問題。在新的環境下,你需要通過不能複製的東西盈利,一個典型不能複製的東西是即時性,我為即時付費而不是為內容本身。另一個是個性化,拿音樂來說,我不為音樂內容付費,而為音樂的個性化服務付費。未來盈利要專注於體驗而不是內容。

Q:怎麼看待技術給我們同理心造成的影響?

凱文·凱利:我覺得技術本身確實可以擴大我們同理心的範圍。回顧人類歷史,你會發現我們同理心的範圍在變得越來越大,先從個人到家人再到部族、國家甚至是不同種族,包括動物、植物,未來我們甚至會對機械人產生同理心。這也是一種倫理上的進化過程,技術推動我們倫理的進化。

Q: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超過人類,那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該怎麼教育年輕一代人?

凱文·凱利:這個問題很好,我想引用畢加索的話:電腦只能給你答案。我們未來的世界充滿答案,是人工智能免費給我們的,但是要讓人工智能提出好的問題則很困難。人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出好的問題,這很有挑戰性,只有好問題才能找到好答案,問題是答案的起點。

另外一點,人工智能會用在人類不應該做和無法做的領域,如在生產線上重複操作和統計大量數據。還有一些工作人類能完成得更好,但是我們還沒有想到,所以人類的工作是去創作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再把它交給機械人做。未來真正的工作技能是學會怎麼跟人工智能合作,就像現在你知道怎麼使用計算器,使用辦公軟件一樣。人工智能一點也不會像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最大的價值是跟人想得不一樣。

Q:我認為目前中國的教育十分傳統,想問未來教育產業的模式會是怎樣的?

凱文·凱利:我把教育分成不同階段,不同階段不同討論。在小學初中,人格的梳理比獲得信息重要得多,我認為在這塊技術的作用最小,需要的是人與人面對面的傳授。而高中的教育需要引入AI,需要很多年嘗試和變革。大學教育更是會變得無法想象。

Q:中國的產業升級即沒有如德國般的傳統優勢,也沒有如美國般的創新優勢,請問出路在哪?

凱文·凱利:我認為目前中國的問題是創新不足,創新需要兩點:1、對失敗的容忍,2、對權威的質疑。中國的文化使得還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來培養創新文化。


 《失控》作者凱文·凱利:過去的輝煌是未來最大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