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過,秋分將至。秋分之後,才是秋季真正來臨的時候。

在二十四節氣中,秋分與春分是分野,溫度變化,由冷至熱。夏至與冬至是境界,晝夜變化,由長至短。

一年分二十四節氣,人體健康狀況與天地能量感應變化最大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前後,而我們的五臟與四季有著對應的關係:春肝、夏心、仲夏脾、秋肺、冬腎,不同時節對應的養生方式自然不同。

秋分養生指南

秋分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分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以清潤甘酸為大法,寒涼調配為主要。

秋分飲食宜忌

在生活中,春分後的節氣──清明,是筍子的甘美分界嶺,清明前的筍子,拙婦都可以炒出甘美味。秋分前的節氣──白露,是茄子損益的分水嶺,白露前茄子,清暢臟腑,白露後的茄子,缺損於無形,強健者不知其異,衰弱者動則得咎。

秋季來臨,天氣由熱轉涼,早晚溫差變大,大家都明顯感受到了,有人畏寒,有人喉嚨幹癢、乾咳、痰黏,皮膚幹癢搔抓。這都是秋燥的表現,也是氣候濕度明顯的下降,皮膚需要擦潤滑液,乾咳可吃些潤燥食物,如梨、銀耳、百合、杏仁、豆漿等,可配合中藥麥門冬、玉竹、紅棗煮茶飲用。

值得提醒的是,秋分時節進補也不可太過。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秋分食譜推薦

1、雪梨無花果燉鵪鶉

廣東民間常言:“有雪梨、無熱氣”。尤其是秋燥日,雪梨已成為我們常食的水果或常為入湯羹的食材了。雪梨有生津潤燥、清化熱痰、解酒除煩的功效。入湯羹時宜選鴨梨。無花果有潤腸止咳、清熱潤腸、解毒。鵪鶉肉有“動物人參”之稱。合而為湯,氣味清潤可口,有滋陰益肺、潤燥生津的功效,為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雪梨1~2個、無花果6個、鵪鶉2隻、豬瘦肉150克、生薑3片。

做法:①雪梨去皮、芯,切塊;無花果洗淨;鵪鶉宰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
②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冷開水1500毫升(6碗量),加蓋隔水燉約2個半小時便可。進飲時方下鹽。

2、蓮藕胡蘿蔔煲章魚

中醫認為蓮藕入心、脾、肺經,生藕性味甘寒,有消瘀清熱、除煩解渴、止血健胃之功效;熟藕有補心生血、健脾開胃、滋養強壯之功用;煮湯飲用能通利小便、清熱潤肺。蓮藕胡蘿蔔煲章魚,有潤肺、止血、通利小便的作用。

材料:章魚幹100克、蓮藕300克、胡蘿蔔150克、紅棗5粒、陳皮1片、鹽適量。

做法:①章魚幹以清水泡軟後沖洗乾淨,切小塊備用;蓮藕去皮洗淨,切段備用;紅蘿蔔切片洗淨、備用。
②紅棗洗淨備用;陳皮沖洗乾淨備用;開鍋下適量清水煮開,加入章魚幹、蓮藕、胡蘿蔔和紅棗,再次煮開後調味,轉小火煲1.5小時即可。

秋分簡單的保健方法

1.按壓太溪穴

由於腎經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多按壓太溪穴,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太溪位在足內踝後與跟腱的中間凹陷處,或是多做墊腳尖與腳趾抓地,讓脛骨後肌、屈趾長肌、屈拇長肌收縮,三條肌肉通過太溪穴,可以滋陰潤肺。

2.常捶背
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3.叩肺俞

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並有助於體內痰濁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

4.艾灸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節氣當天以及前7天、後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間隔,這樣療效比較好。

5.泡腳

秋分時節,天氣轉涼,氣溫的變化,腳是能明顯感覺到的。俗話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所以我們要注意加強足部的保健,泡腳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護腳良方,睡前泡泡腳可以起到緩解疲勞,促進血液迴圈的功效。

特別是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泡腳能促進血液迴圈,是極好的保健方法。另外在泡腳水中加些中藥,如生薑,黃茋、桂枝等,益處更加明顯,因中藥泡腳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最後,順曆提醒大家,要秋分時節要勤喝水,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與呼吸道的正常濕度。另外,秋天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銀耳,正適合秋季的平補原則。

李家雄醫師
靈機文化簽約老師,台灣著名中醫師,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擔任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和廣播節目主講,已出版超過一百本著作,如:《十二種要你命的病》、《不老的秘密》等。


 李家雄醫師:最實用的【秋分養生秘笈】